| 
                                    





| 品牌 | 巴斯夫 | 
| 货号 | A3WG7 | 
| 用途 | 注塑级 | 
| 牌号 | A3WG10 | 
| 型号 | A3WG7 | 
| 品名 | PA66 | 
| 外形尺寸 | 颗粒状 | 
| 生产企业 | 巴斯夫 | 
| 是否进口 | 是 | 
	PA66
 PA66(聚酰胺66或尼龙66),同PA6相比,PA66更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仪器壳体以及其它需要有抗冲击性和高强度要求的产品。 
	
	
| 
							 
								供货地区 
							 
						 | 
						
							
  | 
					|||
| 
							 
								填料/增强材料 
							 
						 | 
						
							
  | 
					|||
| 
							 
								特性 
							 
						 | 
						
							
  | 
					|||
| 
							 
								用途 
							 
						 | 
						
							
  | 
					|||
| 
							 
								机构评级 
							 
						 | 
						
							
  | 
					|||
| 
							 
								RoHS 合规性 
							 
						 | 
						
							
  | 
					|||
| 
							 
								外观 
							 
						 | 
						
							
  | 
					|||
| 
							 
								形式 
							 
						 | 
						
							
  | 
					|||
| 
							 
								加工方法 
							 
						 | 
						
							
  | 
					
| 物理性能 | 
							 
								干燥
							 
						 | 
						
							 
								调节后的
							 
						 | 
						
							 
								单位制
							 
						 | 
						
							 
								测试方法
							 
						 | 
					
| 
							 
								密度 / 比重
							 
						 | 
						
							 
								1.41
							 
						 | 
						
							 
								--
							 
						 | 
						
							 
								g/cm3
							 
						 | 
						ASTM D792, ISO 1183 | 
| 
							 
								熔融体积流量(MVR) (275°C/5.0 kg)
							 
						 | 
						
							 
								40
							 
						 | 
						
							 
								--
							 
						 | 
						
							 
								cm3/10min
							 
						 | 
						ISO 1133 | 
| 
							 
								收缩率 - 流动 (3.18 mm)
							 
						 | 
						
							 
								0.50
							 
						 | 
						
							 
								--
							 
						 | 
						
							 
								%
							 
						 | 
						|
| 
							 
								吸水率
							 
						 | 
						||||
| 
							 
								饱和
							 
						 | 
						
							 
								5.0
							 
						 | 
						
							 
								--
							 
						 | 
						
							 
								%
							 
						 | 
						ASTM D570 | 
| 
							 
								饱和, 23°C
							 
						 | 
						
							 
								5.0
							 
						 | 
						
							 
								--
							 
						 | 
						
							 
								%
							 
						 | 
						ISO 62 | 
| 
							 
								平衡, 50% RH
							 
						 | 
						
							 
								1.6
							 
						 | 
						
							 
								--
							 
						 | 
						
							 
								%
							 
						 | 
						ASTM D570 | 
| 
							 
								平衡, 23°C, 50% RH
							 
						 | 
						
							 
								1.6
							 
						 | 
						
							 
								--
							 
						 | 
						
							 
								%
							 
						 | 
						ISO 62 | 
| 机械性能 | 
							 
								干燥
							 
						 | 
						
							 
								调节后的
							 
						 | 
						
							 
								单位制
							 
						 | 
						
							 
								测试方法
							 
						 | 
					
| 
							 
								拉伸模量 (23°C)
							 
						 | 
						
							 
								11500
							 
						 | 
						
							 
								8500
							 
						 | 
						
							 
								MPa
							 
						 | 
						ISO 527-2 | 
| 
							 
								抗张强度
							 
						 | 
						||||
| 
							 
								断裂, 23°C
							 
						 | 
						
							 
								217
							 
						 | 
						
							 
								--
							 
						 | 
						
							 
								MPa
							 
						 | 
						ASTM D638 | 
| 
							 
								断裂, 23°C
							 
						 | 
						
							 
								210
							 
						 | 
						
							 
								150
							 
						 | 
						
							 
								MPa
							 
						 | 
						ISO 527-2 | 
| 
							 
								断裂, 80°C
							 
						 | 
						
							 
								125
							 
						 | 
						
							 
								93.0
							 
						 | 
						
							 
								MPa
							 
						 | 
						ISO 527-2 | 
| 
							 
								断裂, 120°C
							 
						 | 
						
							 
								102
							 
						 | 
						
							 
								77.0
							 
						 | 
						
							 
								MPa
							 
						 | 
						ISO 527-2 | 
| 
							 
								伸长率
							 
						 | 
						||||
| 
							 
								断裂, 23°C
							 
						 | 
						
							 
								3.0
							 
						 | 
						
							 
								--
							 
						 | 
						
							 
								%
							 
						 | 
						ASTM D638 | 
| 
							 
								断裂, 23°C
							 
						 | 
						
							 
								3.0
							 
						 | 
						
							 
								5.0
							 
						 | 
						
							 
								%
							 
						 | 
						ISO 527-2 | 
| 
							 
								断裂, 80°C
							 
						 | 
						
							 
								6.8
							 
						 | 
						
							 
								6.1
							 
						 | 
						
							 
								%
							 
						 | 
						ISO 527-2 | 
| 
							 
								断裂, 120°C
							 
						 | 
						
							 
								7.5
							 
						 | 
						
							 
								6.1
							 
						 | 
						
							 
								%
							 
						 | 
						ISO 527-2 | 
| 
							 
								弯曲模量
							 
						 | 
						||||
| 
							 
								23°C
							 
						 | 
						
							 
								10700
							 
						 | 
						
							 
								--
							 
						 | 
						
							 
								MPa
							 
						 | 
						ASTM D790 | 
| 
							 
								23°C
							 
						 | 
						
							 
								10000
							 
						 | 
						
							 
								8480
							 
						 | 
						
							 
								MPa
							 
						 | 
						ISO 178 | 
| 冲击性能 | 
							 
								干燥
							 
						 | 
						
							 
								调节后的
							 
						 | 
						
							 
								单位制
							 
						 | 
						
							 
								测试方法
							 
						 | 
					
| 
							 
								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
							 
						 | 
						ISO 179 | |||
| 
							 
								-30°C
							 
						 | 
						
							 
								12
							 
						 | 
						
							 
								--
							 
						 | 
						
							 
								kJ/m2
							 
						 | 
						|
| 
							 
								23°C
							 
						 | 
						
							 
								14
							 
						 | 
						
							 
								22
							 
						 | 
						
							 
								kJ/m2
							 
						 | 
						|
| 
							 
								简支梁无缺口冲击强度
							 
						 | 
						ISO 179 | |||
| 
							 
								-30°C
							 
						 | 
						
							 
								75
							 
						 | 
						
							 
								--
							 
						 | 
						
							 
								kJ/m2
							 
						 | 
						|
| 
							 
								23°C
							 
						 | 
						
							 
								95
							 
						 | 
						
							 
								110
							 
						 | 
						
							 
								kJ/m2
							 
						 | 
						|
| 
							 
								悬壁梁缺口冲击强度
							 
						 | 
						||||
| 
							 
								-40°C
							 
						 | 
						
							 
								91
							 
						 | 
						
							 
								--
							 
						 | 
						
							 
								J/m
							 
						 | 
						ASTM D256 | 
| 
							 
								23°C
							 
						 | 
						
							 
								120
							 
						 | 
						
							 
								--
							 
						 | 
						
							 
								J/m
							 
						 | 
						ASTM D256 | 
| 
							 
								23°C
							 
						 | 
						
							 
								14
							 
						 | 
						
							 
								--
							 
						 | 
						
							 
								kJ/m2
							 
						 | 
						ISO 180 | 
	
	
	
新闻:
	
碳纤维增强PPA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替代铝和镁
	
 
· 适用于汽车结构应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负载工业设备
	
 
巴斯夫目前正在扩大其Ultramid® Advanced的PPA产品组合,并推出填充物为20%、30%和40%的碳纤维增强型产品。这些新材料的优点是:它们可以制造出极轻的零件,安全地取代铝和镁而不损失硬度和强度,并且具有导电性。新牌号将这些性能与Ultramid®Advanced N(PA9T)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使其在市场上已有的碳纤维增强PPA中独树一帜:吸水率低,尺寸稳定性高,耐化学和水解性好,强度和模量高。新的碳纤维增强牌号可用于制造车身、底盘和动力传动系统的汽车结构件,工业应用中的泵、风扇、齿轮和压缩机,以及消费电子产品中稳定的超轻部件。巴斯夫的这一产品补充了其已在市场上销售的50多个牌号的PPA产品组合。
	
 
	
 
	
 
新型碳纤维增强PPA材料的机械性能可以通过碳纤维的选择、含量以及添加剂工艺进行调整。含40%碳纤维填充的Ultramid®Advanced N3HC8在80℃条件下的强度和模量比镁或铝更好。
	
 
巴斯夫PPA业务管理的Michael Pilarski说:“我们的新型碳纤维的PPA化合物是理想的金属替代品。这不仅仅是从材料性能的角度来看。最近,我们看到不同国家的镁生产商出现了安全问题,这使得供应相当不稳定。用镁或铝生产零件还需要额外的后处理和工具,这增加了总体成本。鉴于我们的PPA新牌号有机会减轻25%至30%的重量,我们可以为传统金属制造的零件提供一个安全、经济高效和高性能的替代品。”
	
 
将这些新材料与巴斯夫的模拟软件Ultrasim®相结合,以正确模拟零件行为并优化模具几何结构,因此,Ultramid® Advanced碳纤维牌号可以为不同行业的功能集成和减重做出贡献。采用电子驱动或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汽车可以通过减轻结构或动力总成部件的重量来提高性能;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轻薄型精密结构可以从新型PPA材料的高硬度和强度、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以及极低的重量和良好的加工性中获益;由于新型碳纤维牌号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以及高耐化学性、耐热性和耐磨性,可以轻松生产重型、高负荷和长寿命的工业设备,如泵和压缩机。
	
 
碳纤维增强的PPA化合物也显示出比具有类似增强物的玻璃纤维增强PA更低的重量和更高的拉伸模量。用20%碳纤维增强的PPA牌号比用50%玻璃纤维填充的PA6或PA66轻约20%。20%碳纤维增强Ultramid® Advanced化合物的拉伸强度比填充50%的玻璃纤维增强PA更好或相当,同时显示出更好的加工性能。
	
 
	
浮纤”现象是玻纤外露造成的,白色的玻纤在塑料熔体充模流动过程中浮露于外表,待冷凝成型后便在塑件表面形成放射状的白色痕迹,当塑件为黑色时会因色泽的差异加大而更加明显。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塑料熔体流动过程中,由于玻纤与树脂的流动性有差异,而且密度也不同,使两者具有分离的趋势,密度小的玻纤浮向表面,密度大的树脂沉入内里,于是形成了玻纤外露现象;
	
2. 由于塑料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螺杆、喷嘴、流道及浇口的摩擦剪切力作用,会造成局部黏度的差异,同时又会破坏玻纤表面的界面层,熔体黏度愈小,界面层受损愈严重,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力也愈小,当粘结力小到一定程度时,玻纤便会摆脱树脂基体的束缚,逐渐向表面累积而外露;
	
3. 塑料熔体注入型腔时,会形成“喷泉”效应,即玻纤会由内部向外表流动,与型腔表面接触,由于模具型面温度较低,质量轻、冷凝快的玻纤被瞬间冻结,若不能及时被熔体充分包围,就会外露而形成“浮纤”。
	
因此, “浮纤”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塑料材料组成和特性有关,而且与成型加工过程有关,有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下面从配方和工艺角度聊聊*改善“浮纤”现象。